分页: 4/1285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
Apr 16
第一回 天下初定暗潮动

顺治、康熙年间,盛世初显,时局虽渐安定,但百姓心中仍感不安,民间流言蜚语四起。国家在经历了明末的动乱之后,暂时迎来了新的统治者,那些曾在吴三桂之下混迹的人,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复杂的情感。

某甲正是这群人中的一员,他曾暗中为吴三桂做间谍,企图投身于那滔天的逆流。某甲不仅性情阴险,更有一颗贪婪的心。在他心中,一切都为自己的利益而转动。在与吴三桂的阴暗交易中,他结识了同道中人某乙,某乙强健勇猛,武艺出众,被某甲招为同谋。
Apr 16
这两段文字深刻揭示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与小人行为方式的对比,强调了道德品质和内心的真诚对人的社会地位和他人对待的影响。
第一段:

君子存心但凭忠信,而妇孺皆敬之如神,所以君子落得为君子。

    君子存心但凭忠信:君子内心秉持的原则是忠诚与信义,即无论面对什么情况,都应该坚守自己的诚信与忠诚。这种忠信并非表面上的口头承诺,而是内心深处的真诚与正直。
Apr 15
第一回 阴阳算命贵人降

在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镇上,有一个大家子弟,名叫李明博。李家历史悠久,典雅华贵,清俊而聪慧的李明博自小接受规范的教育,是世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。他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,阴阳先生推算后说他是大贵之命,而精于相面术的师父也说他注定有一番作为,祥瑞满载。可惜的是,时间如白驹过隙,到了李明博年老之时,他仕途曲折,所做官职也不过六品。

有一日,李明博心怀不满,在家中扶乩询问,想探知自己仕途之坎坷缘由。整个家中装饰典雅,扶乩的架子上香火缭绕,恍若神仙降临。他提笔,虔诚问道:“请圣明之神,明示我前路崎岖的原因。”一阵风吹过,木筷相碰,乩仙开始下判语。
Apr 15
这两段文字来自《论语》及其相关经典,讲述的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品德、命运与行动的哲理,表达了顺应命运、保持德行、追求仁义的深刻思想。
第一段:

居易俟命,见危授命。言命者,总不外顺受其正。

    居易俟命:处于安逸的状态时,应该静待时机,顺应命运。这里的“居易”是指处在安定、平和的生活环境中,而“俟命”则指的是等待命运的安排或机遇的到来。
Apr 14
奇门遁甲这一种术数的书,现在虽有很多,但都不是真传。

真传不过是几句口诀,不需要写到纸上。

德州的宋清远先生说:
Apr 14
这两句话表达了对家风、家教以及传统美德的重视,强调了顺应父辈教诲、保持谦逊和恭敬,以及对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法则的遵守,从而能够成就持久的家业和美好的家风。
解释:

    谨守父兄教条,沉实谦恭,便是醇潜子弟:
        谨守父兄教条:意味着要遵循父辈的教诲和家族传承的道德规范,这在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,表示尊重长辈并承继家族的价值观。
        沉实谦恭:指的是要为人谦虚、沉稳、实在,避免浮躁和张扬。一个有修养的子弟应具备沉着冷静、谦恭有礼的品质。
Apr 13
我外叔祖张雪堂公说:

他十七八岁时,与几个朋友月夜小聚。

当时秋蟹刚刚长肥,新稻米酿的酒也可以喝了,众人正在酣饮,忽然有一个人站在席前。
Apr 13
这句话的意思是,真正的学问应该是深入而实用的,而不是浮夸和矫揉造作的。它强调了学问的实用性和内在的真切性,指出了应当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,而不是表面上的怪异和不切实际的东西。
解释:

    讲大经纶,只是落落实实:
    这里的“大经纶”指的是宏大的学问或深奥的道理,而“落落实实”则强调这些学问和道理不是空洞的理论,而是要落实到实际中,具有实际的应用和价值。真正的智慧和学问是有实际意义的,而不仅仅停留在空泛的思考上。
Apr 12
宗室皇族瑶华道人说:

蒙古某个额驸曾经射到一只狐狸,两只后脚还穿着红鞋,鞋子弓形小巧,与缠足女子的小鞋完全一样。

还有,少宰沈云椒说:
Apr 12
这两句话通过箸和笔的比喻,传达了关于如何理解和运用事物、以及如何自我修养的智慧。
1. 进食需箸,而箸亦只随其操纵所使,于此可悟用人之方

这句话的意思是,吃饭需要筷子,但筷子的使用完全取决于操作者的手法与技巧。筷子本身没有主动的功能,它只是工具,依赖于人的操作。这可以引申为对“用人之道”的理解: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,最终的成效依赖于如何去运用和指挥。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任何角色,都需要依靠合适的方式来运用资源和人力,得当的操作才能产生期望的结果。
Apr 11
老仆刘琪说:

他的妻弟,曾经独自一人住一间屋子,床在北窗下。

半夜时他总觉得有只手在身上摸来摸去,怀疑是小偷想行窃。
Apr 11
这两句出自中国古代文学或哲学的经典语句,体现了简朴生活和内心宁静的智慧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:
1. 俭可养廉,觉茅舍竹篱,自饶清趣

这句话的意思是,通过节俭的生活,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(廉洁)。即使生活条件简朴,比如住在茅草屋和竹篱笆的小屋里,也能从中获得清新的乐趣和满足感。这里强调的是物质上的简朴能够促进精神和道德上的纯洁与清廉,反对奢华和过度的物质追求。无论外界环境如何,内心的宁静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,可以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。
Apr 10
佃户张九宝说:

夏天的一个下午,他给禾苗锄完草,天也快黑了,就和大家一同坐在田埂上乘凉。

忽然看见一道火光像赤练一般从西南飞来,突然坠落到地上,却是一只灰白色的狐狸。
Apr 10
这两句话源自中国古代的教育和修养思想,阐述了如何教育和对待不同的人,尤其是小儿与小人。它们体现了教养和人际交往中的智慧,强调了严与敬的力量。
1. 教小儿宜严,严气足以平躁气

这句话的意思是,教育孩子时应当严谨而不松懈,因为严厉的教导能够平息孩子内心的不安和躁动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,往往会因对世界的无知或冲动而表现出浮躁、不安的情绪。适当的严肃和严格的教育方式,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纪律感,使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、遵循规则,并形成良好的品德。严而不苛的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自律、养成秩序感,并让他们学会在外部的规范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稳定。
Apr 9
我外祖父张雪峰公家,牡丹盛开。

家奴李桂夜里看见两个女子靠着栏杆站着。

其中一个说:“月色很美。”
分页: 4/1285 第一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